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老师也不看书了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
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老师也不看书了
文/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
其次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
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更需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
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我们先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就能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地改变。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
我们要静悄悄地一点点地做。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变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精彩文章:
施一公: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
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刷屏演讲: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清华教授:国际上各种势力都有焦虑感,未来一百天非常复杂,中国已进入最关键十年
复旦教授:下一代想起我们的时候,除了鸡肠狗肚的争斗和一座庞大无比的精品垃圾山,还能留下什么?
武汉文联主席池莉: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
只为苍生说人话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